《我家的医生》的播出告诉观众:强行煽情,是没法打动观众的! -
近几年,国产医疗剧也算是支棱起来了,每年播出的医疗剧虽然热度都挺一般,但是口碑都挺能打,从内科到外科,从儿科到妇产科,从急诊到海外援助,还有整形医生,几乎把医生所有科室拍了个遍。
如今又有一部讲述社区医生的医疗剧也定档上线了,就是这部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《我家的医生》
这部剧的几位主演都没啥人气,加上医疗剧普遍不火,所以这部剧开播前几乎是无人问津的状态。
这部剧开播后,热度也是相当低迷,口碑方面也不太行。
说实话,医疗剧只要拍得足够真实,足够专业,一般很难踩雷。但是看完这部剧的前两集,真心觉得这部剧的剧情不太吸引人。
▶剧情老套平淡,强行煽情让人反感
社区医生的日常相比于其他科室的医生,必然会更加平淡无聊,毕竟社区医生的工作几乎都是体检和日常理疗,没有特殊的病例吸引眼球。
于是这部剧将镜头聚焦到病人身上的故事上,这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取材,但是这部剧的案例选取得太老套了。
比如第一个案例,是一个高血脂的老人为了找回母亲味道的剁椒酱,不顾医生的劝告,经常偷摸去饭店吃饭;
之后主治医生赵东城(周游饰演)知晓后,就将这个情况告诉了老人的女儿,希望对方多多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。
之后老人和女儿长谈后,解开了心结,开始注意饮食,终于平安出院。
整体来讲,这个病人的故事过于平淡无聊了,既没有科普的意义,也没有特别动人的地方。
之后的两个案例,一个是病人患上了老年痴呆,认不出自己的老伴了;
一个是老人因为孤独,故意装病找医生聊天;
总的来讲,这三个病人的故事都偏老套常规,而且展现手法也没有特别动人,第三个案例和第一个案例还有点重复,总体来说剧情过于乏味了!
而且这部剧里,对故事的挖掘不够,不着重用故事本身打动观众,而是让配角用不多的台词展现情感,这种强行煽情的做法,属实不太讨喜!
▶社区医生困境不够真实,科普效果不高
这部剧除了讲述一些病人的故事,其余的都在讲述社区医生们所面临的困境。
其一是钱少事儿多,留不住人;
其二就是社区医生的社会认可度不够高,很多人认为社区医院的医生不够专业,不如大医院的医生;
而且社区医生社会地位也不够高,女主的母亲希望女儿辞职,回到三甲医院工作;
这些困境可能确实客观存在,但是要知道剧中提到社区医生都是有编制的,说辞职率居高不下,多少有点和现实不符了!毕竟国人对编制的向往那是由来已久!
至于社区医生的社会认可度不如大医院的,这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。
还有这部剧的科普性也比较一般。
剧中女主余诗(黄尧饰演)所在的慢病科,观众对于这个部门是相对陌生的,目前剧中只用了部分字幕和繁忙程度来展现这个科室的作用。
女主还戏称自己的科室是“资料管理室”。
总之这个科普看得人是云里雾里,两集过去了,也没搞明白女主每天的工作到底是啥。
▶总结:这部医疗剧很像一部漫长的“流水账”,故事不够动人,科普性不足,笑点不多,人物关系也不够动人!
个人觉得某些医疗纪录片都比这部剧好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