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济深:一张十几年前的旧报纸 -
最近重新看了一遍电影《建国大业》,发现这部十几年前的电影有些细节很值得考究。
那会儿大概是因为年岁小,所以很多剧情其实都只是看了看热闹,大家相互比较,认出了几个明星脸,从来也没有想过,每一个出场过的历史人物的含义。
比如李济深。
李济深这个角色在《建国大业》这种群像电影中,出场次数并不多,但每一次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,基本上这个角色每出场一次,就交代一个历史背景,不仅仅是剧情展现的当下,还有脱离剧情之外几十年的历史。
在中国近代史上,李济深是个分量相当重的角色,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,1949年新政协召开,他是作为民革代表出席的,并且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。
一
《建国大业》剧情进展至辽沈战役胜利后,大约是1948年末至1949年初。
当时困居香港的李济深家里迎来了不速之客,根据字幕显示,来人是南京国民政府的说客卢广生。根据电影资料显示,卢广生不光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水客,还有南京国防部保密局特务的身份(保密局的前身是军统)。
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。
李济深看着桌上的那张报纸说:“你来看我,带了张十八年前的旧报纸,用心良苦啊。”
卢广生说:
“您跟总统之间的恩怨,那是本党自己的事。您跟共产党之间,您别忘了,当年在广州杀了他们多少人?”
李济深问道:“你想说什么?”
卢广生说:“跟我回南京,行政院、立法院随您挑,只要不投共就行。”
李济深说:“封官许愿,你说,我会去吗?”
卢广生继续劝:“任公,临来的时候副总统已经交代了,希望通过您与共党进行沟通,至于条件嘛,无不可谈,就是划江而治,也不是不行。”
李济深气愤地说:“划江而治,这是分裂中国。你告诉李宗仁,这个千古骂名,他背不起!”
李济深与卢广生对话并不长,但却透露出很多信息。
1948年年中以后,当时的政界对走“第三条道路”的呼声特别高,宋子文还亲自到香港去,想和李济深合作,疏通张发奎、余汉谋、薛岳、龙云及原十九路军旧部和桂系地方势力,在广东另组政府,重举孙中山旗帜,推翻蒋介石,由广东政府直接与中共谈判。
不光如此,当时美国人也派了一个他们在南京国民政府的代表到香港,鼓动他成立一个由美国人支持的新政府,甚至还派记者上门(电影《建国大业》中对此也有体现,成龙饰演记者)。
李济深当时所面临的选择显然非常多。
不过,也可能是因为电影时长以及布局安排问题,李济深与卢广生这段谈话在时间上相较于现实可能滞后了一点。
从1948年秋开始,李济深在香港的活动就已经略见成效,他那时已经下定了决心北上去解放区参加新政协会议和联合政府。但因为国民党当局以及港英政府阻挠,出行很受阻碍
周恩来为此特意指示潘汉年要小心应对,利用过圣诞节(12月25日)的假日,安排李济深等民主人士登上一艘苏联货船。
按照时间推算,李济深抵达大连应该是十多天以后,即1949年初。
二
影片中,李济深与卢广生对话,特意提到了一张十八年前的旧报纸。
按照1949年往前推算应该是1931年,但这个时间节点很明显不对。
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李济深被蒋介石释放,之前因为1929年蒋桂大战,李济深站队李宗仁、白崇禧被蒋软禁,剥夺军政大权的同时并被宣布“永远开除党籍”。
李济深获释后,同年11月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,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,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和训练总监。
只是当时李济深并未受蒋收买,而是掉头返回了广州,继续从事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治活动。
要按照正常劝降的那套逻辑,卢广生带去给李济深看的那张报纸上的内容很明显不是。
电影中,卢广生随后跟了一句:
“您跟总统之间的恩怨,那是本党自己的事。您跟共产党之间,您别忘了,当年在广州杀了他们多少人?”
卢广生提及广州一事,应该是1927年。
1927年4月12日,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,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,李济深同月到南京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,并在会后返回广州,发动“四一五政变”。
根据资料记载,李济深在派兵包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工委员会后,被其屠杀的共产党人以及革命群众就达到了2000多人,包括邓培、萧楚女、熊雄等一批党创建初期有影响力的领导人。
南昌起义后,李济深还派兵积极进攻进入潮汕的起义部队。
也因为李济深进攻南昌起义部队,导致广州空虚,为南下的张发奎提供了夺取广东政权的机会,当然客观上也为我党发动广州起义奠定了基础。
也不难看出,在1927年这个时间节点上,李济深是追随蒋介石的。
李济深手上有这笔“血债”,所以电影里他对北上一事顾虑重重。
1949年6月(影片时间),新政协召开前夕,毛主席找到李济深(民革主席)、张澜(民盟主席),并对他们说:
“准备提名二位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。”
张澜没有出声,李济深却顾虑重重,末了说了一句:
“我杀过你们共产党。”
电影中,唐国强饰演的毛主席沉吟了一下,咳嗽了一声,随后才缓缓地说台词,据唐国强自己说:
“这是一个政治家的胸怀,但对方的话并不是没有触动他——他毕竟曾经是你的敌人。那么这一种瞬间的停顿是非常正常的,而不是那种“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”,这样倒反让人觉得有点假。这个停顿也有点伤心,这就是心理活动。”
很明显,这里李济深与卢广生谈话里的“十八年前的旧报纸”就有了冲突。
《浙江省戏剧家协会》刊文《粤剧《抉择》 | 用信仰之光照亮舞台》,这里面提到的粤剧《抉择》讲得也是李济深1948年这段时间的内心考量,剧中敌特用于劝说李济深的“报纸”就直接改称为1927年,与此同时的还有毛人凤的信。
“(军统特务头子黄翠维送的)旧报纸上登的是当年李济深判断错误,奉命清党,杀害共产党的报道。毛人凤的信则是阴谋挑拨李济深和共产党的关系,阻止他北上的步伐。”
三
李济深纠结要不要北上,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。
电影《建国大业》李济深和蔡廷锴两人一起登场就是在1948年5月1日新华社公布“五一”劳动节口号后,两人正在下棋,当时两人同样在纠结要不要站队。
后来两人第二次再出场,就是“五一”劳动节口号播发以后,民盟与民革都响应,但张澜当时困居上海,无法脱身,而李济深则是有另外一重考量。
蔡廷锴:
“任公(李济深字任潮),毛泽东写了亲笔信给您,您还顾虑什么?”
李济深:
“当初在福建,相约一道反蒋,可是他们变了卦。”
蔡廷锴:
“福建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数年了,再说那是博古,不是毛泽东。”
李济深:“我不是记仇,实在是跌跟头跌怕了,老蒋拿我们玩儿了几十年,中共这些年虽然信誉很好,可万一呢?旗号刚立起来,我既然坐在了民革主席这个位子上,就不得不为民革的前途和命运尽心尽力。”
蔡廷锴:“我们先单独发表一份申明,以反蒋的名义,重申我们反对一党独裁的宗旨,就算是对中共一个回应。”
李济深口中“当初在福建相约一道反蒋”,指的应该是1933年的福建事变。
蔡廷锴过去曾参加过南昌起义,但他其实是被裹挟参加,后来就脱离了起义队伍,但他与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彻底撕破脸,这里等于说预先埋伏了钉子(过去聊过蔡廷锴,视频也有,可移步去观看),所部编为十九路军。蒋光鼐任总指挥,蔡廷锴任副总指挥兼军长。
1929年蒋桂战争期间,李济深负责调停双方,但因说了太多桂系的豪华(李本人既是桂系,又是粤系)引起蒋介石不快,后被蒋骗到了南京,以伙同李宗仁、白崇禧“分头发难,谋反党国”为罪名软禁于南京汤山。
至1931年才获释(之前说过)。
李济深后来与蒋决裂,终身致力于反蒋,并于1932年联合方鼎英、陈铭枢成立“革命军事委员会”,蒋光鼐、蔡廷锴也都参与其中。
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、陈铭枢、蒋光鼐、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,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,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,即福建事变。
李济深、陈铭枢通过蔡廷锴的关系,与闽西红军取得联系,相约共同反蒋抗日,双方当时甚至签署了《反蒋反日同盟协定》。
应该指出的是,李济深发动福建事变,对中央苏区反“围剿”作战是很有利的,既分化了敌军势力,又能团结壮大己身。
可当时掌握话语权的是“左”倾路线执行者,博古秉持王明的意见,认为李济深是“军阀”,“福建人民政府是投机”,导致双方合作失败。
不久之后,国民党军大举压进,仅3个月福建人民政府宣告失败,一年后,中央苏区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,踏上长征路。
毛主席后来谈及此时,认为红军是“丧失良机”。
李济深对此事耿耿于怀,也不是不能理解,如果依照这个逻辑,到1948年国民党当局派说客,出示1933年年份的报纸其实比出示1927年年份报纸也许更有说服力。
这两年发生的事都是击中李济深内心软肋。
结语
总而言之李济深是个相当复杂的人物。
大革命时期他追随孙中山先生,后来孙中山先生去世后,他又听信蒋介石,使得在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,他便追随在广州“清党”,尽管他有心反对屠杀,但也架不住下面的人动手,这件事令他内疚了一辈子。
“每想起这件事,我深感内疚,对不起人民。我当时有清党之心,而无杀人之意啊!”
1929年蒋桂战争期间,李济深本来是负责调停双方矛盾,结果反被蒋误为是站队桂系,结果被蒋软禁,自此李济深与蒋介石产生矛盾,从此以后双方水火不容。
福建事变后,李济深手中唯一的军事力量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被蒋打垮收编。
李济深尽管失势,但在国民党派系众多的内部始终独树一帜,后来更是成为国民党内民主派的中坚力量,在历史潮流的关键时刻,他终于做出了最正确的抉择。